(供稿化学化工学院)近日,我校化学化工学院、化学生物学及中药分析教育部重点实验室“潇湘学者”特聘教授马元鸿在国际化学顶级刊物、校定SCI-TOP期刊《Chemical Society Reviews》上发表了题为“Electron-deficient Boron-based Catalysts for C−H Bond Functionalisation”的学术论文。
C−H键广泛存在于有机分子当中,高效、高选择性的C−H键官能团化反应已经成为构建碳碳键和碳杂原子键最原子经济和步骤经济的方法之一,在功能材料分子、药物分子和天然产物的合成中得到了广泛的应用。迄今,C−H键官能团化反应主要借助于Ru、Rh、Pd和Ir等过渡金属催化剂来完成,尽管金属催化剂具有高效、高选择性和多样性等诸多优点,但是也存在价格昂贵、金属污染和金属残余对材料性能及食品安全带来的负面影响等不足。因此,发展非金属催化的C−H键官能团化反应具有重要的学术意义和潜在的应用价值。缺电子硼化合物是一类非金属的主族Lewis酸,自上世纪90年代起被合成化学家用于均相催化领域,近十年来随着Frustrated Lewis pair化学的快速发展,缺电子硼化合物及相关的Lewis酸碱对引起了合成化学家的广泛兴趣,并被应用于C−H键官能团化反应领域,取得了一系列突破性进展。基于前期在该领域研究中的突出贡献(Angew. Chem. Int. Ed.2018,57, 15222.;J. Am. Chem. Soc.2017,139, 12434.;J. Am. Chem. Soc.2016,138, 3663.),马元鸿教授详细评述了缺电子硼化合物及其相关Lewis酸碱对在C−H键催化转化中的应用和相关机理研究,提出了该领域依然存在的不足和未解决的重要科学问题,展望了该领域未来的发展前景,为主族元素化学、金属有机化学、合成化学和化学生物学等相关领域的人员开展进一步研究提供了借鉴,具有较高的参考价值。
《Chemical Society Reviews》(影响因子42.846)为校定SCI-TOP期刊,是由英国皇家化学会出版的综述性学术刊物,专门报道化学和材料学科领域的最新研究进展。马元鸿教授为该论文的第一作者和通讯作者,我校为论文第一通讯单位。日本理化学研究所的侯召民教授为共同通讯作者。该成果由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和湖南师范大学“潇湘学者”特聘教授启动经费支持完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