肖乐辉,男,博士,曾在湖南大学进行本硕博连读,先后在美国能源部埃姆斯国家实验室、华盛顿大学进行博士后研究,现受聘为湖南师范大学化学化工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肖教授研究团队主要结合光学显微成像技术的实时、原位及高灵敏分析探测能力,围绕单分子灵敏度新分析方法的探求、活细胞体系单颗粒成像分析新原理的发展以及高分辨、高通量单分子光谱分析新技术的研发等方面开展了研究工作。在Angew. Chem. Int. Ed., J. Am. Chem. Soc.等杂志发表SCI收录论文20篇,国内外相关领域著名专家、学者对该系列成果进行了肯定的引用和评价,如Chem. Rev., 2013, 113, 2469-2527;Chem. Soc. Rev., 2012, 41, 632-642等,累计引用229/154次。2014 年,课题组受分析化学权威综述期刊Annu. Rev. Anal. Chem. (2014, 7, 89-111) 邀请撰写年度评述论文1 篇。自2012年底回国开始组建科研团队以来,在Annu. Rev. Anal. Chem., Anal. Chem., Nanoscale等期刊发表通讯作者论文7篇。获得了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优秀青年基金、青年科学基金、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湖南省杰出青年科学基金、湖湘青年创新创业平台培养对象等项目的支持。
具体的研究内容简要介绍如下:(1)单分子灵敏度分析检测新方法的探索:利用等离子共振纳米颗粒的光学散射特性,成功实现了对与人类疾病相关的核酸分子单颗粒颜色编码检测,达到了单分子检测下限(Anal. Chem., 2010, 82, 6308-6314)。(2)活细胞体系中单颗粒显微成像新方法的探求:探索开发了活细胞体系中小尺寸等离子共振纳米颗粒无背景干扰显微成像新方法(Anal. Chem., 2011, 83, 7340-7347)。该方法可在很大程度上替代现有荧光分析成像手段,从而更有效地用于活细胞体系中关键生物学过程的长时间实时跟踪分析。在活细胞层面首次详细探讨了单个金纳米棒在发生配体介导的胞吞过程前期与细胞膜的相互作用机理(Angew. Chem. Int. Ed., 2012, 51,4181-4184)。(3)单分子光谱分析新方法的尝试:基于单个分子在固液界面上的动态吸附/脱附行为,通过对荧光斑点进行高斯定位,实现了对直径只有20到30 nm的荧光增强热点超分辨显微成像以及对热点内荧光分子光谱波动行为的动态成像研究(Anal. Chem., 2013, 85, 3789-3793)。同时,基于高精度高斯定位技术以及全内反射散射成像技术,进一步对包裹有穿膜肽的纳米载体颗粒与人工磷脂双层膜的相互作用过程进行了高精度成像跟踪(Anal. Chem., 2013, 85, 5169-5175)。